教育空间的两个世界: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
▲传统教育空间
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高度联系的世界,社会的边界条件在改变,不确定性在增加,所以,社会上需要补充一些更加多元的人才,过去的好学生、乖孩子并不少,但是中国创造性人才与欧美相比依然匮乏。
著名教育家陶西平曾说过:“一部世界教育发展历史表明,在社会的转型期,人们会在审视教育的同时,进行许多新的思考,提出许多新的问题。”
▲北京四中房山校区,根据学生的需求,丰富空间的功能性,创建有趣的室内外环境,打造充满自然的开放空间。
▲加拿大École Sainte-Anne小学,提供可以激发学生潜能的多功能户外空间,旨在为学生和老师提供多样化的教学环境。
随着科学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,知识和信息的传播方式打破了原有的空间上的壁垒。知识的传授变得越来越容易,教育并逐渐受到发达国家开放教育理念的影响变得更具时代特色。未来社会的竞争如此激烈,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再是他们十七八岁时的应试能力,适应能力、创新能力、领导能力以及获得幸福感的能力都将是教育的主要方向。
教育空间,与每个人的人生起步阶段息息相关。虽然教育的成效并不只由空间决定,但是在接受教育的过程当中,心境的营造和学习的体验却离不开教育空间表达的影响。
▲义乌蒙特梭利早教中心,以低成本,改造成一座功能齐全的早教中心,满足0岁到6岁年龄段孩子的使用。
▲德阳孝泉镇民族小学,在校园内创造出许多类似于城市空间的场所,旨在为学生提供不同尺度的空间体验,更好的释放孩子们的天性。
瑞典的Vittra Telefonplan学校、巴西的NAVE学校、澳大利亚的Woodleigh学校、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主动学习教室(Active Learning Classrooms)、加拿大皇后大学的主动学习空间(Active Learning Spaces)等等都对传统教室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,代表了教育建筑空间逐步呈现出多元化倾向。
每个关在三味书屋里的人,都幻想有个百草园。正如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所言“教育应是一扇门,推开它,满是阳光和鲜花,它能给孩子带来自信、快乐。”
▲临平一小,力图打破传统校园的概念,尽可能多地创造丰富的公共空间,给予孩子们更合理、更舒适的学习场所。
未来的教育建筑,在尊重传统的同时,应该向有利于进行先进教学活动的模式转变。学校不再是曾经的“工厂”,而是学生们理想中的乐园。
教育空间要给学生留白,给学生留出让他们自由奔跑的地方,玩沙子堆土的地方,挖地洞储存水果的地方,搭帐篷露营的地方......把学校建筑变成学习元素的一部分,成为学习的延伸体,营造自由的公共教育空间。
▲义乌蒙特梭利幼儿园,户外游乐场延伸教育空间,营造不拘束的属于孩子自己的每一份天真浪漫。
ZAN建筑对教育建筑的设计愿景,是将"授课VS学徒"的二元关系,增加“师生共同探索未知世界”的多向关系作为补充;将“德智体”这种分科分项式的学业评价体系,增加“动态的知识连接”作为补充。
我们并不针锋相对地否定传统的教育空间和科举制度,只是想要提出:如果经典的教育框架可以培育90%的“好孩子”,那么剩下的10%是不是就应该被社会抛弃掉?显然不应该这样,我们在教育空间里面设计的种种伏笔,其实是呼唤孩子们保持某种潜质和自信,在多样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天地。
未来希望更多这样的教育建筑可以出现,它们也许并不起眼,但孩子们可以在这里释放天性、找到内心的自己、最终成长为自己理想中的那个人。
每个人心里都有个百草园,也有个三味书屋。